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3篇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3篇

时间:2023-12-11 16:22:01 浏览次数: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3篇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篇1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不断完善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乡村治理效果明显,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乡村治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必须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中找办法,精准施策,靶向破难,确保治理有效。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党建引领问题。部分村党组织带头人素质能力不适应乡村治理新要求,一些党支部书记运用数字技术能力不足,习惯于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部分村党组织管理松散,自身不硬,存在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规范问题,党员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率低。部分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不强,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缺少有效吸引凝聚群众的措施。

  治理主体问题。治理中坚力量流失缺位,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尤其是传统农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村子留守人口能力有待提升,“386199部队”成为农村的主体,治理能力不足。不少乡村缺少真正发挥作用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农村社会组织。

  权责匹配问题。乡镇政府权少责多,规划审批权、建设许可权等都在县级政府,遇到侵占基本农田、乱建、乱排等违法行为,乡镇必须督促整改却又无权执法。乡村关系现实扭曲,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在行政上没有隶属关系,但前者习惯于将后者作为自己的“腿”,随意下达任务。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在实践中承担着依法应当由乡镇政府承担的部分工作职能,存在一定的行政化倾向。

  文化建设问题。乡土文化的解构,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抬头。先进文化亟待建设,乡村已然成为“半熟人社会”,亟待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法治文化,建立规则意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村民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少,形式呆板单一,特别是偏远地区几乎是空白。

  基础支撑问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小,财力支撑不足,存在无钱办事的问题。不少地方存在综合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和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公路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有差距,一些偏远山区通达不深、通而不连。农村垃圾治理手段落后,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亟待建设。

  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着力点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党支部建设工程,健全乡村组织体系。一是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建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制度。二是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全面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三会一课”等制度,提高村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用好兰考“六步工作法”,深入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三是构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格局。发挥党组织对乡村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广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用好改革这个法宝,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厚植文化这个土壤,全面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一是以改革为乡镇赋权。推进县乡体制改革,坚持权责对等,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探索乡镇综合执法有效形式,真正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二是以政策激活人的因素。实施乡村人才回流工程,引导和支持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建立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用好乡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退休还乡人员。三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文化氛围。

  促进“四治”有机结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数治为用,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广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强化法治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法律素养。三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营造文明和谐乡村氛围。四是探索乡村数治模式。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数字乡村服务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强化乡村治理基础支撑。一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整合农村资源要素,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确保集体资产有稳定收益。二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鼓励农村公路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有序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污水管网铺设进度。三是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进村入户,优化现有网络性能,提升网络质量和覆盖深度,适时推进乡村5G基站建设,全面优化农村“雪亮工程”。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篇2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

  xx区积极丰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党建引领、五力聚合”乡村治理模式入选全国深化改革典型案例,x镇x村、x村、x镇x村、x镇x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xx区农村社会治理现状

  xx区地处xx省中部,是个工农交叉、城乡交错的区域,辖17个乡镇(街道)、1个新余经济开发区,共182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34万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农村改革进程深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前全区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在建立推行民主法治、优化治理主体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

  (一)自治能力明显提高。一是农村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不断提升村班子整体功能。把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能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重点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致富带头人中挑选了一批35岁左右的村党支部书记。与上一届相比,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实现了“一降一升”。二是农村自治平台不断完善。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一事一议”“百姓说事室”等载体,定期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协商活动。推选村民理事会182个,全面实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达到100%。三是农村自治效率不断提升。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农村地区“雪亮工程”,推出“码上办”和“渝快办”,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群众“办好事、解难忧”。借力“百事通”,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基层“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设立“民声回音壁”,群众遇到什么困难、问题都能“有地方说话”“找得到说话人”,切切实实解“百事”,极大提高了治理效率。

  (二)法治保障力度增强。一是“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进一步走实。选派181名公检法司干警担任村法律顾问,配备村组调解员1446名,遴选“法律明白人”41200名,其中“法律明白人”骨干1.1万人。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1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开展法治讲座、培训达200余场次,xx区在全省农村妇女“法律明白人”培养总结会上作为县区唯一代表作经验交流。二是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建成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8个,村居法律工作室136个。xx年以来,xx区各乡镇司法所解答群众法律咨询5400人次,同比增长58%,各乡镇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9.2%、盗窃刑事发案下降48%。连续四年获得全省法律援助先进集体、全省优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荣誉,先后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单位”。三是基层工作进一步规范。落实好少开会、开短会的会议原则,让农村干部有时间、有精力来想事、干事,为村级经济社会谋发展。同时,出台一些配套措施让权利成为服务人民的有力工具,“12348”热线接听及现场咨询24584人次,群众满意度99.9%,帮助930名农民工讨薪413万元。

  (三)德治氛围日渐浓厚。一是强化乡风文明建设。鹄山镇上塘村简海华荣登xx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廖凯、邓淑平等4人当选xx年第一季度、二季度新余好人。全省婚丧领域移风易俗示范点建设现场推进会在xx区召开,创新开发微信小程序“渝子偕老”,注册达5万余人。建立182个村级红白理事会,有效制止“高价彩礼”现象20余起,乡风文明建设做法在全省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行动工作动员部署会作经验交流发言。二是深化“党建+颐养之家”建设。把“党建+颐养之家”工作作为加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全力抓好“党建+颐养之家”提升“六个一”工作:开展一次全面排查整顿、开通一个食品安全平台、搭建一条亲情视频连线、经营一块志愿服务菜地、认领一份颐养之家微心愿、改造一批消防和适老化设施,打造“党得民心、老人舒心、子女放心”的幸福工程。全区182个行政村建成运行颐养之家359个,入家老人4940人。三是优化“道德积分银行”建设。推出农村“道德积分银行”,积极引导村民用善行义举换积分,从积孝、积善等七个方面明确46项内容,以户为单位进行积分,“道德积分银行”让村民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群众崇德向善、自强自立、感恩奋进蔚然成风,走出了一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子。

  二、xx区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xx区乡村治理工作得到了明显改进和加强,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部分村委还存在治理低效甚至“空挡”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治效能发挥还有待加强。社会治理主体相对弱化。一些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不高。许多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如人和乡户籍人口为2.3万人,实际仍居住在该乡的不过5千人,很多青壮年都在城里买了房,拖家带口住进城了,村里面只剩下一些老年人。这些人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维护村集体利益的意愿淡漠、能力不足。相比城区,农村地区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的人力、财力、物力上投入要更少,视频探头少、投入警力少,往往事件发生后村一级无法进行及时有效处理。

  (二)德治土壤培养还有待加强。基层普遍反映,“德治”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难点。近年来,一些乡镇出现了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非法活动,让一小部分人员“富起来”,而此类“致富能人”返乡后成为一些群众的座上宾,被视为效仿的“楷模”,对农村传统的勤劳、节俭、忠孝、诚恳、互助等美德带来许多冲击。一些边远乡村文化“养分”不足,文化工作人员不多不专,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文体活动单一,送戏(影)下乡等活动开展有限,满足不了群众需求。

  (三)法治保障力度还有待加强。一些地方推进乡村法治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合力。部分乡村干部“重经济,轻法治”问题突出,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不强。有的司法所力量配备薄弱,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愿意服务农村的主动性不强,依法治村力量不足。农村留守的人员大都属于老、弱、病、残,由于他们自身法治意识欠缺,加上宣传范围存在“死角”和“盲区”,致使这部分群体更加坚定了信人治不信法治的意识。

  三、加强乡村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必须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建立以党建为统领、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财政为支撑的现代乡村治理社会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加强党建统领,打牢自治基础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目前,xx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已较为健全完善,但还需党支部进一步强化引领,并推动它们有效运行。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把文化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的年轻党员吸收到村委班子里来,有针对性地对进行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待遇,留住人才,最终让他们敢想、敢干、敢闯,人尽其才,使他们在农村社会治理中迸发活力。

  二是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要正确运用现代办公手段,能用电子版上报的就不要再要求纸质文档。各单位各部门要尽快实现信息共享,不能一张表格重复报送给多个不同的部门,落实好少开会、开短会的会议原则,让农村干部有时间、有精力来想事、干事,为全村经济社会谋发展。

  三是积极完善村规民约。在制定村规民约的过程中,支村两委干部要广泛宣传村规民约的作用,取得群众的共识,并通过召开支村两委干部会议、支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会议,发动群众参与和制定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

  四是提高农民主体意识。要善用“乡村”本身的优势资源,重塑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农村氛围,强化村民作为共同体的集体认同意识和行为主体意识,激发村民的表达和参与意愿,增强村民议事能力,彻底让他们明白公共事务不是“他人的瓦上之霜”,而是事关家家户户切身利益的“门前之雪”。

  (二)力推良法善治,兜牢法治底线

  一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社会建设,就是要畅通渠道,匡扶正义,不能让贪便宜者得便宜,让老实人吃亏。在风清气正的大环境下,努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村工作的水平,把政府的每一个行政活动都当成普法宣传的案例,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村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二是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全力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一组一调解员、一家一法律明白人”工程,将两委干部、党员、退伍军人等觉悟高的人纳入法律明白人队伍,为法治宣传、纠纷调解及平安建设提供支撑。以开展乡镇行政执法综合改革为契机,推动法律专业人才资源下沉,一线执法,以案释法,在依法行政同时带动乡村依法治理水平提高。

  三是创新普法宣传手段。根据农村的现实需要和群众感兴趣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切实提高普法效果。要充分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八上门”“老兵宣讲团”的作用,上门面对面宣讲解读与村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理顺群众心气,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科技是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推力,为应对信息日益繁杂、乡村政务逐渐增多等困难,必须推进大数据技术嵌入乡村治理,来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要在现有雪亮工程的基础上,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乡村治理大数据云平台,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三)弘扬社会美德,抓牢德治优势

  一是坚持正向引导。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狠抓农村陈规陋习整治,重点整治炫富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等陈规陋习,对红白喜事的规范管理。常态化开展好各类弘扬社会美德的评选活动,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深入挖掘身边好人,选树先进典型,积极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乡风、村民、民风。

  二是凝聚乡贤力量。建立乡村乡贤资源库,邀请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乡贤在威望、资历、经验、资源、人脉等方面优势,让乡贤化身纠纷处理“调解员”、乡风文明“引导员”、决策建议“智囊团”、公益慈善“志愿者”等,为农村基层自治注入新力量,进一步激发自治活力,提升农村基层治理实效。

  三是挖掘传统文化。xx有着属于xx地方特色的美丽传说、动人故事和现实榜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涵养德治文化。要重拳打击网络赌博、电信诈骗等为赚快钱走歪路的违法行为。完善好农村体育、文娱等基础设施,丰富业余活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夯实农村社会治理的德治基础。

  四是拓展表达渠道。随着农民利益日益多元化,要充分构建多层面的农民与政府沟通渠道,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化解农村基层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治理良性发展。要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利用好社交平台让村民反馈意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逐渐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植于民。

  (四)壮大集体经济,筑牢财力保障

  一是大力搭建平台育。用好“渝快学”学习品牌,坚持把党员作为村级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为乡村振兴凝势聚能。开展“乡村实用人才振兴行动”,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种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解决产业发展和增收技术难题。

  二是全面统筹规划扶。执行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十条措施》等文件,安排每名县级干部驻点一个村帮扶集体经济发展,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一体推进,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村庄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土地股份合作型”八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深入结对共建帮。推行“党建+商会”模式,凝聚大批企业家在带动乡村振兴、助老扶幼、支援家乡建设等方面贡献力量。通过“强村+弱村”“商会+弱村”结对共建,帮资金、帮技术、帮人才,使全区35个弱村都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

  四是积极财政政策推。通过整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统一购买标准厂房资产和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以委托建设管理方式获取收益,保障各村每年有3-20万元不等的稳定经营性收入,实现“一次性输血”向“长效造血”的转变,形成工农互促,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篇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不断完善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乡村治理效果明显,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乡村治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必须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中找办法,精准施策,靶向破难,确保治理有效。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党建引领问题。部分村党组织带头人素质能力不适应乡村治理新要求,一些党支部书记运用数字技术能力不足,习惯于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部分村党组织管理松散,自身不硬,存在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规范问题,党员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率低。部分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不强,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缺少有效吸引凝聚群众的措施。治理主体问题。治理中坚力量流失缺位,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尤其是传统农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村子留守人口能力有待提升,“386199部队”成为农村的主体,治理能力不足。不少乡村缺少真正发挥作用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农村社会组织。

  权责匹配问题。乡镇政府权少责多,规划审批权、建设许可权等都在县级政府,遇到侵占基本农田、乱建、乱排等违法行为,乡镇必须督促整改却又无权执法。乡村关系现实扭曲,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在行政上没有隶属关系,但前者习惯于将后者作为自己的“腿”,随意下达任务。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在实践中承担着依法应当由乡镇政府承担的部分工作职能,存在一定的行政化倾向。文化建设问题。乡土文化的解构,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抬头。先进文化亟待建设,乡村已然成为“半熟人社会”,亟待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法治文化,建立规则意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村民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少,形式呆板单一,特别是偏远地区几乎是空白。基础支撑问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小,财力支撑不足,存在无钱办事的问题。不少地方存在综合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和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公路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有差距,一些偏远山区通达不深、通而不连。农村垃圾治理手段落后,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亟待建设。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着力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党支部建设工程,健全乡村组织体系。一是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建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制度。二是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全面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三会一课”等制度,提高村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用好兰考“六步工作法”,深入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三是构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格局。发挥党组织对乡村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广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用好改革这个法宝,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厚植文化这个土壤,全面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一是以改革为乡镇赋权。推进县乡体制改革,坚持权责对等,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探索乡镇综合执法有效形式,真正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二是以政策激活人的因素。实施乡村人才回流工程,引导和支持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建立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用好乡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退休还乡人员。三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文化氛围。促进“四治”有机结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数治为用,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广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强化法治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法律素养。三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营造文明和谐乡村氛围。四是探索乡村数治模式。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数字乡村服务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强化乡村治理基础支撑。一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整合农村资源要素,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确保集体资产有稳定收益。二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鼓励农村公路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有序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污水管网铺设进度。三是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进村入户,优化现有网络性能,提升网络质量和覆盖深度,适时推进乡村5G基站建设,全面优化农村“雪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