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文档下载 > 提高语文素养莫忘“朗诵”法宝

提高语文素养莫忘“朗诵”法宝

时间:2021-09-18 09:17:04 浏览次数:

提高语文素养  莫忘“朗诵”法宝

                     塘厦第一小学 刘隽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作为一个十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觉得培养语文素养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培养语文素养的根本。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文素养

一.   朗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得以提高。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方式。多读才能识字;多读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多读才能嘴巧,能说会道;多读才能积累大量的知识素材,写出好的文章;也只有识字多阅读广、交际能力强、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其综合能力才能凸显出来。朗读能力的提高,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提高了,朗读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学生表现来看

1.不爱朗读。

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发言较少,即使自己有答案了也不积极地回答,大多数学生也不敢积极地表现自己。如果必须朗读时,有的学生也是用很小的声音去读。这是因为他们性格内向害羞?那为什么插嘴的时候,课间的时候声音如此有力?那么问题的原因不在这里,只不过是在课上他们不愿意表达。

  2.朗读水平低。

  学生朗读能力良莠不齐,现状堪忧。部分学生朗读连流利的程度都达不到,对字词的发音,或者如何断句没能够很好地掌握,在朗读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停顿或是丢字等现象。当上课或是听其他教师讲课时,这种现象也经常会出现,其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例外。朗读的腔调格式化,唱腔严重。唱读的情况是最后的字声音加长,语调上升,整个句子连在了一起,就形成了唱读的形式。尤其是在集体一起朗读时,这样的情况尤为明显。这样的朗读是一种非感受化的朗读,不是有情感的朗读。

从教师因素看:

重视课堂上的朗读指导,虽然这个要求一直被强调,但是整体来讲,老师课堂上的朗读指导仍呈现低效性,甚至无效性。

1.重问轻读,时间不足。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上问得多。拿到一篇文章,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理解和分析,课文分析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学生课堂上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情感,也就无法去品味感受。

2.目的不明,要求不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已经比较重视朗读,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尤其对各年级朗读教学要求不明,对每一个朗诵环节要达到的目标也不明白。所以课堂上设计的朗读比较随意,没有目的性、层次性,没法真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例如:在教学课文《盘古开天地》 中 ,读好“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一句话。

第一位老师这样要求:这一段多美呀,老师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先在下面练练。

第二位老师这么要求: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再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你就是一个小小朗诵家。

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对中年级朗读教学目标很清楚,对于读这一句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很清楚,所以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学生的读才是有依据的读,才是能达到效果的读。

3.教师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老师在教学《尊严》一课时,让学生思考:哪些地方看出哈默是个有尊严的人,随后组织交流。

学生找到该句:“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孩子,你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生:“不能吃您的东西,不能不劳动”,我感觉他说得很坚定。

师:你能把这些地方读好吗?让我们听出他内心的坚定。

生1读,语气坚决,声音响亮。

师:谁能读得再响亮一些,语气再坚决一些!

生2读,调子更高,读得更响亮了。

前面说过,哈默“面呈菜色,疲惫不堪”,他内心有尊严,但是当时的语气绝不是越响亮约好。这是老师的朗读指导没有符合具体的情境导致。

三.朗读指导的策略

那么针对朗读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呢?

(一)老师应学习朗读技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研究表明: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有55%来自面部表情。倘若在语文教学重,老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则可以让学生观其人、闻其声、悟其情。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朗读技巧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首要的是教师朗读水平需要提高,那么,老师学习朗读技巧至关重要。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

朗读的基本技巧有以下几种:

1.停连: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连接——有些有标点的地方不作停顿或少作停顿。

2.重音:是为了清楚地传递说话信息。

3.节奏:体现在语速上,与文章思想内容相联系。热烈、欢快、兴奋、紧张——速度宜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速度宜慢一些;叙述、说明、议论——中速。

4.语调:要贴合文本的主旨和主人公的心理。

作为教师基本技能之一,朗读不仅仅是照本宣读,更应该是一种“美读”。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朗读能力训练,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以更好地做好示范,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

(二)指导朗读要有层次性

每一个环节的朗读应该达成哪一个目标,到哪一个程度合适?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笔者认为:指导朗读要注意层次性,教师要对每一个朗读环节应达成的目标心中有数。一般的讲读课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初读:解决重点字词,读正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正确的指标有:读准每个字——生字、多音字、轻声字、儿化音、变调字等的字音; 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还可以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精读:抓重点句段,读流利,深刻领会课文内容。

读流利的主要指标有:不一字一顿,不指读,不唱读;读出长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

如:在《掌声》一课中,在将课文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精读第三自然段,可让学生去思考:这两次掌声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有什么不同?

3.品读,创设情景,读出感情,体悟思想感情

如在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中,如何引导学生体悟第四自然段走搭石人们的和谐美好。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假如你的同桌就是同时对面过搭石的两个人,或就是那个年轻人和老人,你们会怎样说?

4.以《一夜的工作》为例。

表层指导——读熟文本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分”、“一会儿”的“会”“转”这三个字的读音及一些词语的意思)

中层指导——读懂文意。为了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可提出如下两个问题: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叙述他一夜的工作的?(请你找出重点词语)然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解决这两个问题。 

为了突破这两个重点,先引导学生朗读重点句段,在朗读时,找出重点词语,并对重点词语进行咀嚼、品味,进而引导学生特别读好重点词语,读出这些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深层指导——读出意境  (读好“简朴”一段)

精心创设了情境:

(1)想象:主人原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摄政王,描述一下当时的房子会是怎样的?

(2)师引读。

(3)继续引导学生想象:“周总理,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他的办公室里应该有什么?”

(4)师再次引读。

(5)引导学生思考:“周总理的办公室为什么陈设如此简单?

(6)师第三次引读

朗读教学并不是为了朗读而读,而是通过读让学生亲近文字,从中寻找到能与其内心情感相匹配的表达方式,通过声音将文章的意蕴和内心的感受完美地传递出来。教师只有把握了以上朗读的三个层次,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实现有效的朗读教学。

(三)指导朗读要善于创设情境

1.语言描述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的朗读处理——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首先,学生想象并描述一下当年摄政王的房子会是怎样的?

然后引读:“可是今天,房子的主人换成了周总理,这里既没有镶金嵌玉的大床,没有各种工艺精湛的器具,也没有价值连城的珠宝,更没有闻名中外的名人字画,只有——”学生们接着动情地朗读此句。

通过老师的语言描述,把这句话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挖掘了出来,在活生生的对比中,学生自然能感受到周总理的简朴,朗读情感自然能倾泻而出。

2.想象说话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时的朗读处理——

为了感受建筑的美轮美奂,我引导想象:

(1)播放图片,老师范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挑一幅你最喜欢的画面描述一下。

(3)提供想象说话范例:我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

(4)师小结引读: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那里绮丽的景色,奇异的风光,感受到了你们内心的欣赏与赞叹,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与其单薄地让学生读好“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山乡村野”,不如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去触摸这些宏伟的建筑,学生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赞叹之情油然而生。
    3。资料补充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的朗读处理——

为了感受八国联军对圆明园的暴行,我补充了以下资料:

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和你们刚才看的读的这段资料有没有感受,有吗?哦,这么多同学举手,不用说,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想要说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来读,谁来读?

有些教材中蕴含这丰富的资源,我们要善于挖掘,以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

4.图片、视频、音乐辅助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的朗读处理——

生:我知道了这部分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师:说得不错。你能用感叹的语气说说吗?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语气平淡)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生读,较前面有了些感情。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练习朗

读这三个感叹句) 

师:大家读得很好,可是漓江的水究竟静、清、绿到什么程度我还是想象不出来,那怎么办呢?你们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带着你刚才的感受再把这部分美美的读一读。 

(这次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情。) 

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的朗读处理——

师:德国有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想不想亲自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呢?(观看德国献花幻灯片) 

师:你能说说德国的献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    

生:德国的街道太美了! 德国真是个奇特的民族。 

师:同学们,我们的眼睛看到了那么美的景色,其实有时候,语言要比图画更吸引人,更有魅力。让我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这段文字,体会一下吧!(师配乐范读)    

生:我似乎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    师:同学们想不想试试。(生配乐朗读)

充分运用图片、视频、音乐等电教手段辅助,能够恰到好处地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感情。学生进入了情境,就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感情。

(四)指导朗读要善用评价语言

1.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

例如: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

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中充满了心急如焚的急虑。王老师提高声音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带着深深的忧虑再读课文。紧接着,王老师激动地说:“你们愤怒吗?批判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倾诉着无尽的愤慨。

评价学生的朗读,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本身朗读质量的评价,更高明的朗读是在评价中,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一次比一次接近情感目标。

(2)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

在我的课堂上进行课文朗读训练时,有一位孩子在读的时候声音很轻,而且一句话里总有读错的、读漏的字,但是他停下来再拼几遍就读对了,这引起了其他孩子的一些嘲笑。

 “这位同学真勇敢,你们听,在他的努力下,这些难读的生字他都会读了,而且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他呀!”然后我又因势利导,说:“瞧,这位小朋友多能干,自己学会了这么多的生字新词,咱们大家一起跟着他读一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存在差异性,老师要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期待,切不可用一刀切的标准,应秉着多鼓励的原则,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得到承认的基础增强朗读的信心。

(3)评价语言要实事求是,得体适度

例如在教学《匆匆》一课,一个学生读得很不错,该怎么点评?

一个教师竖起拇指:“你的朗读水平简直超过了赵忠祥。”

另一个老师:“你的音色真好听!情绪把握得很到位!我建议你今后去当个播音员。来,未来的播音员握个手。”

第一个老师表扬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有点浮夸,第二个老师的从音色、情绪两方面去表扬,还点出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特长,显得具体真诚,又给学生带去了强大的鼓舞。

(4)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突出启发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各类的评价活动中,学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

(五)指导朗读多种形式相结合

朗读的形式除了齐读、分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以外,还有范读、选读、复读、赏读、仿读、引读等。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的运用,让学生提高朗读的乐趣,以提高朗读的效果,对教学质量也能有提高。

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作用不一:

自由朗读——主动查阅,动笔反思;      范    读——提供模仿,激发欲望

指名朗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齐    读——合理采用,发挥优势

表 演 读——体悟内心,增加体验        赛    读——引起竞争,互相比读

配 乐 读——走入意境,升华情感        接 读 法——唤起注意,充满趣味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要处理好“语”和“文”的关系,引导学生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养成正确朗读的良好习惯,这是学生学好语文、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明确的朗读任务,适当加以点拨,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朗读评价,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朗读素养逐渐增强。

在教改如此活跃的今天,各种改革措施层出不穷:语用教学,群文阅读,主题阅读等等,均各得其法,但课堂中的朗诵教学这一传统古老的法宝不能忽视。重视对学生朗诵的训练,犹如牵引着学生感受语文教学中那满园花香,不仅仅让学生知道花园中花朵的名字,更是让学生感受到那阵阵沁人心脾的语文香,以及由这语文香熏染而来的书香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时代•教师》2011/2  时洁《重视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2000/6  傅廷珩《运用电教手段,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教学》2014/1  绍建刚《从“拿腔拿调”到“真情流露”》

《教学科研》2014/9  王明东《加强朗诵训练,提高口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