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文档下载 > WBC分类记数分析和总结

WBC分类记数分析和总结

时间:2022-10-24 12:05:03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WBC分类记数分析和总结(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WBC分类记数分析和总结(范文推荐)

 

 考核项目五

 WBC 分类记数

 【学习目的和要求】

 1. 掌握WBC分类记数的操作方法。

 2. 了解WBC分类记数的临床意义。

 【器材】

 采血针、显微镜、载物片、分类记数器、吸管、染色液、缓冲液、干棉球、酒精棉、碘酒、保定台或保定柱等。

 一、血液检验

 ( ( 一) ) 血液的采取

 血液的采取采血的部位和方法,根据检验项目、所需血量和动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和心脏采血。常用血检项目中除血沉测定和红细胞压积测定需较多量血液外,其他各项测定均可在耳尖、耳缘及耳静脉处按毛细血管法采血。

 1、毛细血管采血法 常用血液检验项目中除血沉测定和红细胞压积测定需较多量的血 液外,其他各项测定用血量较少,均可在耳尖、耳缘及耳静脉处按毛细血管法采血。采血前,先将局部剪毛,要尽量剪短,再用酒精棉球消毒, 待酒精挥发、干燥后,用消毒的干燥针头迅速刺入消毒部位约2~3mm深, 让血液自然流出。如血液不易流出时,可在刺入部的上方稍加按压,但勿用力强挤,以免混入过多的组织液。开始流出的第1滴血,可用于制作血片;然后用干棉球擦去局部的剩余血液,利用重新流出的第2滴血液作红、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若利用第3滴血液时,仍然要将第2滴血液的剩余部分擦干,使局部皮肤干燥,否则以后流出的血液易分散,不能形成滴状,不易吸取。对犬、猫等小动物耳缘采血时,可在局部剪毛、消毒后,涂布一层凡士林,然后在局部刺入,流出的血液易成滴状,便于吸取。利用毛细血管血液时,取血动作要迅速,可做多项测定,如果操作不熟练,动作缓慢往往引起血液凝固。利用毛细血管血液作多项测定时,一般应先作红细胞计数测定,后作血红蛋白或白细胞数测定。

 2、静脉采血法 马、牛、羊可由颈静脉采血(具体部位和方法,见注射法部分)。猪可由前腔静脉采血(详见注射法部分)。鸡可由翼下静脉采血,即用细针头刺入翼下静脉后,任血液自行流出并将其接入试管中。犬、猫可利用小腿外侧跖背外侧静脉或前臂内侧皮下静脉。局部剪毛消毒后,用止血带扎住采血部上端或由助手握住采血部位近心端,使静脉怒张,用消毒、干燥的注射器接上针头,针头斜面向上,先以约30度角穿刺静脉

 前2~3mm处的皮肤,然后再穿刺静脉壁入静脉腔,待见有血液流入注射筒内后,将针头顺势向静脉腔内推入少许,以防动物骚动时针头滑出静脉。用右手食指将针头固定,左手慢慢抽血,抽血时不可过分用力,以免引起溶血。待抽至所需血量后,先放松止血带,再用消毒棉球按住伤口,拔出针头。除去注射器上的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清洁的试管内。需抗凝血液时,试管内应加抗凝剂,并立即混匀,以免凝固。

 3、心脏采血法 多用于鸡及实验动物需多量血液时。鸡可由胸腔入口处向心脏刺 入,刺入心脏时,由于心腔压力较静脉高,血液可自然涌入注射器,兔及鸡等亦可在左侧胸部第1、2肋间,摸到心搏动明显处,针头与胸壁呈垂直方向缓缓刺入,针头进入心腔内时,血液可自然进入注射器。

 (二)血清快速分离法

 如需迅速分离血清(特别对牛),可将盛血管放入离心机内,以2,500r/min的速度离心3min,使红细胞与血浆分离,然后放入37℃温箱内30min促使血块加速凝固、收缩,可迅速分离到较多的血清。

 (三)血液抗凝法

 供检血最好采取后随即进行检验。若不能立即检验,为防止血液凝固,可加入抗凝剂,并应充分混合之。常用的抗凝剂有:

 (1)

 草酸钠是最常用的抗凝剂,为白色粉末状,每1.5~2.0mg可抗凝1.0ml血液,可用于血液常规检验。但因其对红细胞大小有影响,故不能用作红细胞压积测定,如需测定红细胞压积时,可用双草酸盐抗凝剂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2)

 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钾0.8g;草酸铵1.2g;蒸馏水加至100.0ml。

 溶解后,吸取0.5ml,加于供采血用的试管或小瓶中,置干燥箱内(温度不能超过80℃),烘干备用(实际含双草酸盐10mg,可供5ml全血抗凝用)。

 (3)3.8%枸橼酸钠溶液主要用于血沉测定时的抗凝。

 (4)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二钠)每10mg可使5ml全血抗凝;或配成 10%溶液,每2滴可使5ml全血抗凝。

 怀疑传染病时,采血过程应防止到处流散,检后的残余血液及所用器皿亦应进行消毒处理。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

  以百分率表示各种类型白细胞间的数量关系 ,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 一) 原理

 白细胞分类计数法是将血液制成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着色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 二) 器材与试剂

 载玻片、染色盆及支架、染色缸、洗瓶、显微镜及镜油、白细胞分类计数器、吸水纸等。

 1、瑞(Wright)氏染液 瑞氏染粉0.lg,甲醇60.0ml。将染色粉置于研钵中,加少量甲醇研磨, 使其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液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瓶,剩下未溶解的染料再加少量甲醇研磨,如此继续操作,直至全部染料溶解并用完甲醇为止。在室温中保存7日(每日振摇1次)后,过滤,即可应用。新配制的染液偏碱性,放置后可呈酸性。保存时间愈久,染色力愈佳。

 2、姬姆萨(Giemsa)氏染液 姬姆萨氏染粉0.5g,纯甘油(中性)33.0ml,纯甲醇33.0m1。先将染粉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甘油,充分研磨,然后加入其余量的甘油,水浴加温(60℃)1~2h,经常用玻璃棒搅拌,使染色粉溶解,最后加入甲醇混匀,装棕色瓶中保存1周后过滤即成原液。临用时取此原液1ml,加pH6.8的缓冲液或新鲜蒸馏水10ml,即成应用液。

 3、瑞—姬氏复合染色液 瑞氏染粉 1.0g,姬姆萨氏染粉 0.3g,中性甘油 10ml,甲醇 500ml。先将瑞氏染粉与吉氏染粉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甘油和甲醇,充分 研磨,吸出上层染液置棕色瓶中,在加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液,如此连续数次,直至 500ml 甲醇用完。配好每天早、晚各振摇 3 min,共5 天,存放 1 周后可使用。

 4、缓冲液的配制 1%磷酸二氢钾30.0ml;1%磷酸氢二钠20.0ml;蒸馏水加至1,000.0ml 所有染料对氢离子浓度均较敏感,染色时由于酸碱度的改变,蛋白质与染料所形成的化合物可重新离解,故染色时染液的pH能够影响染色的结果。

 瑞氏染色的适当pH为6.4~6.8。当染液偏于碱性时,可与缓冲液中酸基起中和作用;染液偏酸性时,可与缓冲液中碱基起中和作用;维持 染色时的一定酸碱度,才能使染色结果满意。磷酸氢二钠(Na HPO )

 0.2g,磷酸二氢钾(KH 2 2 4 PO )0.3g。

 4 ( 三) 涂片方法

 取数张清洁、干燥、脱脂的玻片,作为载片,选择边缘光滑、平整

 的载片作为推片(推片一端的两角应磨去,也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做为推片),用左手的拇指及中指夹持载片,右手持推片;先取被检血一小滴,放于载玻片的右端,将推片倾斜 30°~40°角,使其一端与载片接触并放于血滴之前,向后拉动推片,使与血滴接触,待血液扩散形成一条线状之后,以均等的速度轻轻向前推动推片,则血液均匀地被涂于载片上而形成一薄膜,自然风干,待染。良好的血片,血液应分布均匀,厚度要适当,对光观察时呈霓红色,血膜应位于玻片中央,两端留有空隙,以便注明畜别、编号和日期。

 血片制作时应注意:血滴愈大、推片与载片角度愈大,则血膜愈厚; 推片时勿过于用力,速度应均匀、适宜,中间不能停顿;血膜涂于载片中央的 2/3 区域内,两端稍留空隙,以便标明号码及日期;载片须彻底脱脂,并清擦干净,以防血膜中出现空泡;血液应新鲜,操作宜迅速, 以防凝血,冬季注意保温,以防冻后溶血;夏季注意苍蝇舐食血膜。

 ( 四) 染色方法

 1、瑞氏染色法 是最常用的染色法之一。将自然干燥的血片用蜡笔于血膜之两端各划一道横线,以防染色液外溢。置血片于水平支架上,滴瑞氏染液于血片上,并计其滴数,直至将血膜浸盖为止,待染1~2 min 后,滴加等量缓冲液或蒸馏水,轻轻摇动或以口吹动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 ,再染 4~10 min,用蒸馏水冲洗,待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后,油镜观察。

 染色时应注意:滴加染液的量勿过多或过少,过多则玻片上不能容纳而流失,造成浪费;过少时甲醇蒸发后易留下沉淀物。滴加缓冲液后, 应使之与染液混匀,否则血片可发生染色浓淡不均现象。在冲洗血片时, 应将载片平持,使水自玻片边缘溢出,沉渣从液面浮去,切勿先将染液倾去,以免沉淀物附着于血片上。

 染色良好的血片呈樱桃红色,如呈深紫色,为染色时间过长;呈红 色,为染色时间过短。

 染液若过酸,可使红细胞呈鲜红色,白细胞核往往不易着色或着色很淡;若过碱,则白细胞核着色过深,故需用缓冲液加以调整。

 所用缓冲液以新鲜配制者为好,如以陈旧蒸馏水代替缓冲液,需在用前将蒸馏水煮沸 15~30min,待冷后使用,以除去水中碳酸。

 2、姬姆萨氏染色法 涂片先用甲醇固定 1~2 min。将血片直立于装有姬姆萨氏应用液的染色缸中,染色 30~60 min(根据室温高低和血片厚度)。取出用蒸馏

 水冲洗,干燥后镜检。染色良好的血片呈玫瑰红色。如显灰色及青灰色, 表示染色液过碱;呈鲜红色,则表示染色液过酸或染色时间过短。本法所染血片,清晰鲜艳,各种白细胞易于辨别并适用作血液原虫的检查。3、瑞氏与姬姆萨氏复合染色法 将血片置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 3~5 滴,使其迅速布满血膜,约 1 min 后,滴加缓冲液5~10 滴,轻轻摇动玻片使之充分混合,5~10 min 后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镜检。

 ( 五) 分类计数

 先用低倍镜做大体观察,检视血片上白细胞的分布情况,边移动血片边检视白细胞并计数。一般是粒细胞、单核细胞及体积较大的细胞分布在血片的上、下缘及尾端,淋巴细胞多在血片的起始端。滴加显微镜油,转过油镜头进行分类计数。

 计数时,为避免重复和遗漏,可用四区、二区或中央曲折计数法, 推移血片,记录每一区的各种白细胞数。每张血片最少计数100个白细胞(如分二区计数,则每区计50个;分四区计数,则每区计25或50个), 连续观察2~3张血片,求出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健康家畜各类白细胞分类正常数值(%)

 畜种类 嗜碱性 细胞 嗜酸性细 胞

 幼稚型 嗜中性细胞 杆状型

 分叶核 淋巴细胞 大单核 细胞 马 0.5 4.5 0.5 5.0 53.0 35.0 3.0 牛 0.5 4.0 1.0 1.0 33.0 56.0 2.0 水牛 0.5 10.0

 4.0 35.0 47.0 3.0 猪 0.5 2.5

 4.0 35.0 53.0 3.0 羊 0.5 5.5

 4.5 35.0 57.0 3.0

 ( 六) 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细胞核及细胞浆的特有形状上, 并应注意细胞的大小。根据胞浆中有无染色颗粒,将白细胞区分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前者又根据胞浆染色颗粒的着色特征,而分为嗜碱性、嗜酸性及嗜中性白细胞;后者包括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详见下表。

 白

 细

 胞分类

 细胞核

 细胞浆

 位

  置

  形状

 颜色

 核染

 色质

  细胞

 核膜

  多少

 颜色

 透明

 带

  颗粒

 嗜中性 幼年型 红或蓝,细 致或粗糙 嗜中性 杆状核 嗜中嗜酸 或嗜碱 嗜中性 分叶核 中心 或偏心性 深

 3~5 叶居多 浅粉红 色 无 粉红色或 紫红色 嗜酸性 中心白细胞 或偏

 心性 2~3 叶居多并 在各分叶间有细丝状连 接

 蓝、粉 红色 无

 深红, 较 大,分布均匀 深紫色或蓝黑色较 嗜碱性 中心 叶状核不太 白细胞 性 清楚 较淡紫 蓝色 粗糙 存在 多

 浅粉红 色 无 小,分布不 均匀,大多 在细胞的边缘 淋巴细 偏心 胞 性 多为圆形或 椭圆形或微 凹入 大 块 深 紫 蓝 色 天蓝深 蓝或淡 红色 胞 浆 深 染时 存 在

 无或有少 数嗜天青 蓝色颗粒 大单核 细胞 豆型山字型 淡 紫 椭圆型 蓝 色 中 等 块 或致密细 致网 状边 缘 不齐 浓密 少

 偏心 或中心性 存在 很多 灰蓝色 或云蓝 无色 很多非常 细小淡紫色 表 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瑞氏染色法)

  着

 色

  偏心 多呈椭圆或 较

 淡

 细致 不 清 中等 蓝、粉 无

 性

 肾形。

 红

 紫

  楚

  红色

 色

  弯曲呈粗细

 中心 较均匀的带 浅

 或偏 状、S 形、马 紫

  细致 存在 多

 粉红色 无

 心性 蹄形、腊肠形 蓝

 色

 等。

 紫

 粗糙 存在 多

 蓝

 色

 较紫 色

 淡蓝

 粗糙

 存在

 多

 (七)临床意义 (1)

 白细胞增多 ①嗜中性白细胞增多:见于多数细菌性传染病初期,如猪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病、马腺疫等;急性炎症过程,如肺炎等;并常见于机体的化脓性感染。

 ②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多见于某些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湿疹等。

 ③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结核、鼻疽时;也可见

 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布氏杆菌病、猪瘟及牛梨形虫病。。

 ④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败血性疾病,某些梨形虫病(如焦虫病)及李氏杆菌病时。

 (2)

 白细胞减少 ①嗜中性白细胞减少:可见于某些病毒性传染病;药物中毒,如长期应用某些抗生素;也可见于许多严重疾病的末期。

 ②嗜酸性白细胞减少:当败血症、某些病毒病时可能减少及牛梨形虫病等;当显著减少时常提示预后不良。

 ③淋巴细胞减少:多为嗜中性白细胞增多而造成的相对性变化。

 有时由于孤立地根据白细胞百分率的变化去分析结果,会产生错觉,所以常应计算其绝对值,即将白细胞总数乘以相应的百分比。

 在分析嗜中性白细胞增、减变化时,不仅要结合白细胞总数的增、减变化,并应特别注意嗜中性白细胞的成熟情况。

 嗜中性白细胞的成熟情况,以核象的变化为标志。若末梢血液中未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增多,即出现嗜中性髓细胞、幼稚型和杆状核嗜中性白细胞的比例也升高,则称为核左移。若血液内分叶核嗜中性白细胞大量增多,而且核的分叶数目也增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分叶), 则称为核右移。

 严重的核左移,反映病情危重。如白细胞总数增多的同时,出现核左移,表示骨髓造血机能加强,机体处于积极防御阶段;而白细胞总数减少时见有核左移,则标志骨髓造血机能减退,机体的抗病力降低。至于核右移,乃骨髓造血功能衰退的标志,多由机体高度衰竭而引起,常提示预后宜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