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7篇

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7篇

时间:2022-10-31 16:55:05 浏览次数:

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7篇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 党史党课讲稿——学党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7篇,供大家参考。

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7篇

篇一: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

党课讲稿——学党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但也必须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仍有许多挑战需要有效应对。

  ×××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理论联系实际,前提是学懂弄通理论、掌握思想真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已经向世人昭示了这一点。我们必须自觉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努力掌握其精髓和真谛。一是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是坚持以全面系统的思维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轨迹,深刻理解其产生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规律。三是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前后

 贯通学、及时跟进学,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改进思想方法、解决思想困惑、检视自身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需要。

  理论学习的落脚点,是更好探索、发现、遵循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工作的目标要求、方案部署,解决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深入工作第一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实际情况,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谋划事业发展,使提出的政策措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但也必须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仍有许多挑战需要有效应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了解现在的中国、过去的中国,还要懂得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谋划和推进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忌“空”重“实”,扎扎实实搞调查、实实在在抓落实、真真正正见实效。只有俯下身子、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扎实工作,不脱离实际、不好高骛

 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一切工作往实里做、做出实效,才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二: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

代号:

 1319

 国家开放大学 1 2021 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试题(开卷)

 论述题(30 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

 答案一:

 2015 年 10 月 29 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

 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

 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不仅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系统观,而且体现着我们党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最新科学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境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必须从系统论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这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精髓,克服各种形而上学的简单化、片面化理解和错误认识。

 答案二: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创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首先指科技创新,同时也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创新发展理念揭示了创新及创新能力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创新发展理念揭示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创新发展理念揭示了实现创新的复杂性。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创新发展理念也揭示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辩证关系。

 协调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协调性和整体性思想的进一步创新发展,蕴含着重要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要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深刻认识深入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深刻认识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实现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出发,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需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显短板,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涵,坚持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当前,全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气候变暖的共同挑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实现人类和平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的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需要,是历史前进的大势。开放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下的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

 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我国经济总量持续稳居世界第二,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有充分条件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为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更好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社会充满旺盛活力。

 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是引领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发展实践的“指挥棒”和“红绿灯”。

篇三: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

电大专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

 [大作业:试卷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

 答:《共产党宣言》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

 《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 “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 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

 《共产党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共产党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

 《共产党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即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

 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大作业:试卷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从主观愿望出发,而不从中国特点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更不从中国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找不着方向、站不稳根基。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的认识。

 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在反对其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最主要的内容和最根本的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坚持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统一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有二层最基本的意思,“一层是:一定要掌握理论。没有理论,一张白纸,凭什么去联系实际呢?另一层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际,不受实际检验,算什么理论!”关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毛泽东曾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称之为“有的放矢”。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 "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思想路线根本对立的又一重要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成为真理的标准。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衡量的标准不是书本上已有的结论,不是主观的感觉,而是要靠社会实践的检验。

 [大作业:试卷三]: 论述题: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也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的预测了未来社会。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100 分)

 答: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人类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思想家热切地关注着社会的未来,并作出自己的预见。特别是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

 来提供向导。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的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一切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感受和看法。正是由于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人们才想象和追求未来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现实中的苦难,既是诱发人们渴望未来新世界的动因,也是人们设想未来新世界的素材。但对现实苦难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而要揭示其实质和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思尖锐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以上述科学方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就,并认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的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进一步指出,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

 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那时,自由平等的劳动者联合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至于这种联合体具有什么样的形式,有待于历史发展来说明。

 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那时,由于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生产,以及共同分配产品,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成了直接统一。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个人利益直接在社会利益中得到实现。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将不再通过交换价值的途径向社会劳动转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服务也不必采取等价交换的形式来进行了。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商品生产将被超越。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一次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它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一方面,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导致劳动能力不同的人们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它撇开了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只把人当做“劳动者”看待,而没有把劳动者的家庭负担等方面的需要考虑进去。因

 此,“按劳分配”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它所体现的平等权利“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分配方式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现在社会,阶级将会消亡。阶级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现象,它的产生虽然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却使人类社会陷入大规模的内部分裂和纷争之中。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经济剥削,以及为了维护这种剥削而建立的政治压迫,是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的重要根源。有剥削、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斗争。于是,在社会内部就出现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保障,由于分工不再具有经济利益划分的性质,由于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已不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并进行相互间的斗争了。于是,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不复存在,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

 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随着国家的消亡,人类第一次作为统一的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历史。当然,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是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消亡,它并不是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消亡。共产主义社会中,在没有阶级和国家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来对社会进行组织和管理。但这种社会组织管理机构只具有人们自我管理的性质,而不再具有政治压迫和暴力制约的功能。

 到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不复存在。数千年来,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但由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由于国家和国家间斗争的存在,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消除战争始终只能是一种梦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

篇四: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

课讲稿】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抓作风必须转学风,有本领恐慌的自我认知,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刻不停地提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学习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把学习成果更好转化为谋划推动工作的本领。这一要求表明,进一步推动党风政风的转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转作风与正学风、改文风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整体推进。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党的思想方法,体现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反映着党的理论自觉程度和精神面貌。2016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社会发展越快,需要研究的问题

 也就越多,就越需要我们弘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优良学风,就越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严谨态度。唯此,才有可能推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学术精品,真正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学风问题,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需要时时注意、努力改进的重要问题。学风问题是世界观问题,实质上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工作态度问题。学风、文风、作风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作风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如何加强作风首先应从学风上着手,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以引导思想;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经验,以提升能力;通过揽万物、思古今,以构筑精神家园。学风、文风体现作风,作风连着学风、文风。文风是学风、作风在表达、著述中的体现,作风也自然会影响学风、文风的养成。其中,学风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但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我们的学风往往不那么扎实,缺乏“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研究精神和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扎扎实实做学问的研究态度,以及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精品的学术研究之风。同时,努力通过学术研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还不那么强烈,调查研究不深入,调研时听汇报、开座谈会的时候多,深入群众做观察式、访谈式调研有点少,到基层调研要资料、走马观花式多,深入实际、解剖“麻雀”、蹲点调研比较少。这些现象,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领会不够深刻,因此,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判断力就比较差,系统性、研究性就严重不足,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进步以及创造创新、建言国家、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力就不那么足。当然,学习和应用不统一、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理论研究阐释的主动性、进取心不足,甚至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都是学风不扎实的突出问题。此外,有的科研人员问题意识、担当意识薄弱,很多时候不是从社会、从基层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去研究、去调研,而是仅以自己的学术兴趣出发寻找突破,或只是专注于做我们学科内部资源的研究,这样,就会淡化学者必须关注当代社会、关注政治生活的风气,难以实现“士以弘

 道”的价值追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向许多前辈学者和很多优秀学者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在学习上下功夫,学懂弄通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普遍掌握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我们要坚持向理论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深刻理解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立足大局考虑问题,增强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不断提升战

 略格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坚持真抓实干,做实干家,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通过不断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要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共同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要认真学好“四史”,深刻把握国情省情,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学习实现现代化的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理论联系实际的精髓,是在调查上下功夫,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这就告诉我们,只有进行充分的调研,深入研究国情省情及其现实问题,增强脚力,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人民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增强眼力,提升观察、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脑力,多想多思,提高找到问题根源的能力;增强笔力,增强

 辨别、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让调研从事实出发,从实际出发,让调研报告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助力一方发展。事实表明,理论从实践出发,从实践中来,需要脚力感知实践、认知实践,了解实践产生的鲜活经验、新鲜观点;需要眼力观察社会,辨别是非得失,认清形势趋势,判断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需要脑力抽象思维、多思善谋,纵横比较、想深悟透,辩证综合、创意创新;更需要笔力及时梳理、深刻总结、表达传播,很好彰显建设性和学者情怀。

 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应有之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是在坚持问题导向上下功夫,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理论如果脱离实际,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就会失去活力与生命力。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要敢于直面问题,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行动先导;就要在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夯实

 理论学习,丰富学识和思想,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就要在基于国情省情的生动实践中丰富发展理论,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使时代要求反映于理论研究之中,多出一些带泥土气、接地气的对策建议和学术主张,“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篇五: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

:练就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功夫 作者:红来

 2021 年 12 月 23 日

 看清历史才能看清前路,读懂未来必先读懂过往。回望百年,答案早已在我们的理论与信仰中写就。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总结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成功密码”。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尤其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深下功夫。当前,理论学习作为锻炼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唯有不断加强实践锻炼和培养,珍惜每一次思维锻炼,聚焦每一次业务交流学习,不断强化学和思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在“学思用”和“知信行”中统一思想,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中铸就过硬水平。

 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要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业务学习,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思想上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从工作及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通过实务学习,了解理论内涵,提高实务的处理能力,更好的投入工作。同时,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学习,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

 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提前思考,提前把握,确保做到点上,将自身积累的知识用到实处。

 勤于思考,在实践中做到熟能生巧。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揣摩和体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要牢牢抓住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分清主要与次要,分清重点和一般,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有主有次,有张有弛,忙而不乱。特别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准确掌握数据、提法的出处,熟知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努力做到心中有数、驾轻就熟。

 厘 清轻重缓急,做好本职业务。要强化统筹兼顾的能力,结合工作的难易程度,不断在理论中寻求办法、思考方法、破解难题。坚持搜集素材,总结提升,摸索共性。对于每一次的实践工作,做到快中有慢,紧中有缓,在构思上多下功夫,确保每项工作把握尺度精准。同时,重点加强对核心内容及相关背景的分析研究,不断完善措施,对时间要求比较紧的工作,自己首先保持头脑冷静,尽可能开动脑筋调动平日积累的资料和掌握的一些具体情况,搞好工作运筹,再抓住核心做事,努力做到重点突出、事理清楚,避免粗技大叶、急中出乱。

 “学思践悟”犹如心中点亮一盏明灯,指明了做好工作的基本方向。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需要我们把理论知识和经验做法运用到实践思维和习惯中,汲取好做法,把握新思维,不断在学思践悟上下功夫,确保各项工作再上一层楼。

篇六: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

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功夫 理论联系实际是 1945 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提出的三大工作作风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在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

 学习理论知识目的是为了增强领导干部的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掌握扎实理论知识是年轻干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基本前提,深化理论提升能力必须要结合实践。新时代党员干部,就应结合全党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学习党史,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中,注重立足工作实际,用理论来联系实践,解决难题,找到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推动工作。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过渡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工作千头万绪。党员干部要善于辩证看待问题,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方法,突破思维的局限,应不断提升工作的落实效果。认识在进步,实践在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式更紧迫,任务更艰巨,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年轻干部必须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奋斗书写青

 春华章,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习总书记曾说过,“党员、干部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年轻人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基层一线是最好的检验场,基层问题复杂多样,需要有高超的领导力、干事创业的坚定力、敢为人先的创新力,砥砺笃行的改革力,一件接着一件干、一件接一件办,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持续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篇七: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

电大专本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终结考试大作业

 [大作业:试卷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

 答: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创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首先指科技创新,同时也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创新发展理念揭示了创新及创新能力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创新发展理念揭示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创新发展理念揭示了实现创新的复杂性。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创新发展理念也揭示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辩证关系。

 协调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协调性和整体性思想的进一步创新发展,蕴含着重要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要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深刻认识深入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深刻认识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实现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出发,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需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显短板,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

 需要的重要内涵,坚持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当前,全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气候变暖的共同挑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实现人类和平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的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需要,是历史前进的大势。开放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下的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我国经济总量持续稳居世界第二,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有充分条件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为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更好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社会充满旺盛活力。

 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是引领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发展实践的“指挥棒"和“红绿灯”。

 [大作业:试卷三]: 2021 年 2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认识。

 答: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在全党全国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基本需求,通过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村规民约等多种方式,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在参与中的主体感、获得感,促进他们传统观念的改变。这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必然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到贫困村和群众一起脱贫攻坚,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形式之一。脱贫攻坚各种政策的落实,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支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不仅有事干,而且有条件干事、干成事,这对于年轻干部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无疑是有价值的。把干部锻炼培养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把真正能干的干部派下去,若干年后,这些干部中就会出现一批对乡村有感情、懂农村、懂农民的国家治理骨干,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价值体现。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对整个社会扶贫济困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更和谐的发展氛围,都是重要抓手和载体。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在支持西部地区减贫发展的同时,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彰显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不仅为定点帮扶县带来资金项目、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市场,而且定点扶贫成为中央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了解农村、密切干群关系、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广泛动员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扶贫济困的情感,在帮扶中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新时代脱贫攻坚展现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的巨大价值:以实施综合性扶贫策略回应发展中国家扶贫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以回应全球依靠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弱化的普遍趋势;我

 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的自上而下、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为有效解决贫困瞄准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脱贫攻坚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而且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亮丽风景。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案一: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做了高度概括,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精准把握,反映了我们党的使命追求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意愿,是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社会矛盾、实践进程、意识形态等进行科学综合分析后得出的重大结论,体现了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一、这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盛起来的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 96 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活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只是走完了前半程,那么在后半程则要努力实现制度定型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这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大起来的新时代。

 从温饱到小康,到基本现代化,再到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轨迹。到 2020 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个目标,还有脱贫关、环境关、系统性风险关等不少难关要过。从现在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举全国、全党之力不懈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有不少难关要过。从世界发展史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了产业革命以来近 300 年时间才逐步完成,而我国则要用 100 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径。

 可以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的新

 目标。

 三、这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新时代。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既激发和保持社会财富创造的旺盛活力,又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坚决遏制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切实实现先富带后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四、这是使中华民族复兴起来的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这是使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

 当今世界,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努力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