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观后感有感 > 【实践报告 ——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有感 年月、日,中国科学院】

【实践报告 ——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有感 年月、日,中国科学院】

时间:2021-11-04 14:09:54 浏览次数:

  实践报告

  ——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有感

 2008年4月26、27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07级全体学生党员参加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赴西柏坡参观学习,回顾了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回来之后,“两个务必”犹在耳侧,时时提醒自己如何做人、做事。参观的感受很多,就将体会最深的部分写下,作为这次参观的纪念。

 当清晨的第一楼阳光普照万物的时候,我们早已经踏上了赶往西柏坡的路程,一路欢歌,一路笑语,载着满腕的期待,我们欣喜若狂!

 ?要说“革命教育圣地”,非西柏坡莫属了,在西柏坡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曾居住过无数的伟人,西柏坡不仅因层峦叠嶂的群山,源源流淌的河水吸引众多游客,也因一座座干净整齐的故居、旧址让人流连忘返!

 西柏坡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7年,我们党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了震撼世界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规划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奠定和培育了特色鲜明的西柏坡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同志和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亲赴西柏坡学习考察。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西柏坡时期正处于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夜,我们党面临由农村向城市、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由夺取政权向建设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重要关头,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两个务必”。“两个务必”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发展形成的,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西柏坡精神,是我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我们党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都必须高度重视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努力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两个务必”与西柏坡精神,蕴含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精神营养。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前往西柏坡的车上,导游如是介绍老区人民的情怀。“民工539万人,车辆82万辆,牲畜100万头,粮食10万万斤……”这组醒目的数据,是三大战役中人民支援前线的统计,跟悲壮的战争场景和遗物一起陈列于西柏坡纪念馆中。

 听到看到这些叙述和数据,我的心里冒出一种似曾相识的震撼以及疑问:是什么驱动了千万人的双脚,跨越十几个省,翻雪山、过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大致)……先是震撼,那是怎样一种空前绝后的壮烈!而后是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做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撇开宏愿大志,作为参加长征的普通一人,当时他的动机是什么?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驱动力是什么?对于答案,有些隐约的方向,不过过于零碎和模糊。几次有相同的感触,不过仍然悬而未决。参观完西柏坡,我有了不同的感触。长征、三大战役以及其它艰苦卓绝的过程中,一个普通参与者的驱动力来自哪里?我想,是无可选择地。他的生活、未来以及幸福的希望与千千万万人的命运、与革命的目标捆绑在了一起。唯有如此,才能义无反顾、前赴后继。而革命的领导者,也深知千万百姓心中的渴望,才能将一盘散沙的工人农民们变成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想想看,土地革命、翻身作主人,激起了几亿农民的欲望,这能释放出多大的能量!

 而我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初,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共同成长,受过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步入社会,不同于长征、三大战役的前辈,我们的选择很多。可以从商、从政、走上三尺讲台……,可以选择安逸,也可以选择拼搏……但是,我们为什么选此舍彼?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无需菲薄任何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我们主动地选择加入这个命运共同体并成为她的中坚力量,那么我们就拥有了见证民族复兴并在其中充当小小推手的机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志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是不是也可以成为我们青年一代持久的驱动力?如果因为我们的努力为这个社会带来了哪怕是微小的价值,是不是也会油然从心底产生一种成就感?

 为什么现在重提西柏坡的精神?这似乎是每位参观的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西柏坡的鲜活历史记忆,在过去只是存在于党史教科书上,只是在人们用现代化影视手段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年代、浴血浴火历史的时候,才会去接触和了解的。弘扬西柏坡精神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西柏坡,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是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政治本色的摇篮,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回顾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历史,倾听“两个务必”的回声,再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画面,重温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论述,必将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忧患意识,砥砺奋斗精神,珍惜幸福生活,肩负历史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未成年人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让西柏坡精神代代相传。

 现在“西柏坡”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如何来接受这份极为珍贵的历史财富呢?在那些极为平常的纺车和石碾前留个影与西柏坡的精神相融,在那画满了作战地图的与共和国诞生的战争前夜面前,用数码的方式把我们现在的形象交进到那个氛围之中?这当然是不够的!而应是用心灵来感受这永远不会衰竭的精神和信念。西柏坡精神作为承接历史的新起点,它所包含的内容已经成为党的历史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西柏坡精神,在当年是在期盼着新中国诞生的千头万绪以及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那种进京赶考般的心情下出现和存在于历史之中的,是那种既有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欣喜,同样也是有着丝丝担忧的,因为要“坐天下”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否跳出历史的怪圈,能否保持永远充满勃勃生机的活力,当年都是得到了肯定回答的。但是,当年所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精神,是否能够获得感动的持久和持续的效果,才是最最主要的。一段历史的回忆,一代伟人的风采,通过西柏坡让我们感到了从井冈山到延安到西柏坡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当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更需要西柏坡精神,通过“西柏坡”,两个“务必”历史的嘱咐更为清晰地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圣地;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用来撷取精神之火具体的火种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