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观后感有感 > 观影日记: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观影日记: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1-10-06 08:33:57 浏览次数:

  篇一

  拍登山运动的题材,国内导演应该还没有经验。于是导演就加了爱情这条线,把一个陌生的题材拍成熟悉的儿女情长片。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把一个宏大的爱国题材变成狭小的爱情题材。

  本来这部电影能把格局升到爱国精神的层面,但却被方五洲和徐缨、李国梁和黑牡丹的爱情故事一搅和,格局瞬间就被拉下来了。

  拍不出宏大的感觉,我们也可以在细小处用功,着重强调细腻的人物情感,但导演显然也不够细腻,把人物的情感表现得太粗糙,有着历史电影的通病——假大空。

  导演的表现手法粗糙提现在哪里呢?例如为了表现人们对方五洲的偏见安排了砸玻璃的情节,这都是多少年前的表现手法了。例如很多剧情都要靠旁白推进,技术高超的导演会用影像说话,而不是像新闻纪录片一样念旁白,用太多旁白,就会导致电影看起来像博物馆里的历史资料,冷冰冰的。

  电影结构上是的很平庸的平铺直叙,缺乏新意。我认为如果能60年代和70年代两条线并行推进,60年代的剧情影响着70年代人物的做出抉择,最后同时达到高潮,电影在逻辑上会通顺很多,情感上会强烈很多。

  电影透露出的价值观也不符合中国精神,要知道,中国精神强调的是每个个体的默默付出,是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的,片中方五洲个人的主角光环太强,显得其他人都像废物一样,这样设置完全否定了其他人的付出,是不尊重历史。

  篇二

  吴京carry全场,感觉不会点武功没法登山,和章子怡感情戏贯穿整剧,章子怡为吴京梦想登顶而不断奉献牺牲自己,或许是想表达牺牲小爱成就大爱吧(为自己爱人梦想成真,为祖国正名)为了突显井柏然牺牲的悲壮,特意加了感情戏,感觉比较鸡肋。

  整体演员演技毋庸置疑,剧情整体流畅,夜里遇到强风那里效果不错,看着令人揪心,雪崩效果都挺不错,可惜胡歌角色也比较酱油,陈龙完全沦为了背景板。可惜这几个好演员……

  井柏然快要登顶成功时却牺牲,所以不到最后成功,都要猥琐发育,别浪(周同学感悟)

  胡歌夜里看到女医生冷,把自己睡袋割一半给她,导致自己第二天腿被冻而截肢,个人认为要不是队伍要返回,那胡歌就可能成为队伍前进的阻碍,女医生既然来登顶,应该接受专项训练,不那么娇弱,所以在特定场合,要先把自己顾好再顾别人,不然很可能拖累别人

  张译因第一次成功登顶而弄丢照相机一直自责,迫切想弥补过错,为祖国贡献,太过偏激,从而间接导致井柏然的死亡

  井柏然在吴京受伤后,奋然自荐做队长登山,为祖国贡献固然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考虑到他经验不足等因素,果然他牺牲了,所以做事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要综合考虑实际因素

  最后要感谢历史前辈们为祖国强大所做出的一切努力牺牲,让中国测量出了珠峰新高度!我为中国自豪!

  篇三

  原本以为,看完这片子的感受会比较像“霍格沃茨最终取得胜利”、“百万雄师过大江”这种,或者感慨一番“人类渺小,造化神奇”。我错了。实际观感,很像是看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暗夜里独行,尽管跌跌撞撞,却出奇坚定地朝着同样的方向。顺着他的脚步看去,远处有雪色的光,耀眼明亮。这种光芒给他的背影勾勒出漂亮的轮廓。于是我便能看见他的动作。他跌倒又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也曾停下过,又忽然腾地跳起,接着便跑起来。笑声、哭声、呼喊声、喘息声伴着瞬息万变的风声,竟像是一部古老的乐章。

  有时,看着他艰难地站起,心中亦有钝钝的痛感;他疲惫地倒下,我也觉得有些累了。却又实在想看着他到达终点,看着他走进那束光。终于到了。镜头推过去,原来,那是他的母亲,笼着一袭光华,张开双臂,笑着,将他抱进怀里。他又开心地钻出来,骄傲地站好,说,“您看,我来了。我也可以的,对不?”两人笑着笑着,眼眶中皆盈满了泪水,泪水中藏着回忆,藏着故人,也藏着更高的天际,和更远的远方。记得看电影前随手点开了一个胡歌的访谈,其中大概有这样一句话。是说,登顶并非挑战自然,而是,被自然接纳。也许确实是这样。

  也会暗暗觉得,这一众主演,以及这个题材本身值得更好的叙事节奏、情节逻辑以及更恰当的配乐(有几处音乐有些奇怪),但我还是非常感激这部电影的。在认识它以前,珠峰的高度对我来说是且仅是一个试卷上分值不高但必须记住的数字。但如今却因为它的存在,会去尽力了解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