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后感 > 先站直了,再谦卑地去经历——山河袈裟读后感

先站直了,再谦卑地去经历——山河袈裟读后感

时间:2021-09-17 08:52:36 浏览次数:

凑巧的是,火车刚刚驶进兰州车站,我正好刚刚读完《山河袈裟》的最后一篇。凌晨的车厢挤满了因为各种不同原因出行的人,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有着千差万别的经历,最终达到大不同小也异的目的地。

于是便想到,我们何尝不是《山河袈裟》里那些主人公的“类似者”,最为普通,却也有着独独无二的情感和尊严。为此,我们在这“山河”奔忙、挣扎,然后经历、开悟。

在李修文的“山河”里,病危的孩子每天半夜偷偷溜出病房看月亮,囊中如洗的陪伴者想尽了法子来互相救济,被开除的房产经纪在地铁里咽下了痛苦,郊区工厂的姑娘在机床与搭讪之间不知何从……他用尽笔墨记录了世间普通人的情感与尊严,而我们或许就是被记录者之一。

那么,在我们的“山河”里呢,我们怎样“过活”呢?《山河袈裟》给了我们“归途”。正如李修文用十年苦行僧般的修行,给了自己答案,“唯有写作,既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写出了那力透纸背的关于生的苦难和死的哀恸。我们也要先在自己的命运里站直了,才能谦卑地经历生活给我们的脚本。

生活是不可逆的现场直播。生活不可能在此次此地按下一个暂停键,然后跑到另一个片场说:不如重新开始。可惜的是我们人生的剧本早已写好,可喜的是,有一样东西我们一直随身携带,那就是反抗。今天,生活的“直播”可能是悲剧,但如果不屈服,在断井颓垣的废墟上推石上山,努力重建生活的堤岸,谁能给你说明天的生活同样是悲剧呢?不记得马云在什么地点说过一句话,破坏性的重建,远不及重建性破坏,我们就是要在“残羹冷炙”的废墟中,重建一个“热气腾腾”的生活。正如《山河袈裟》中讲:“在这世上走过一遭,反抗,唯有反抗二字,才能匹配最后时刻的尊严”。

无关智慧,关乎勇气与毅力。《山河袈裟》中说“再三的苦行,并非是欢乐的排遣,而是刻意、救命般地要吞下猛药,指望着自己耳聪目明。”这是李修文对自我的救赎。我们要知道,至少自己明白,前天的不幸,今天的挫折,明天的磨难,都是悟道中的“妖魔鬼怪”,正法明之心(即:勇气和毅力)可以参透一切苦难。即使世界是冷酷绝境,也要心热眼明。踏过黑暗王国,曾经的那些焦虑、羞愧、悲恸,那些失魂落魄、痛心疾首、妄念迷障,最终负负得正,凝聚为琥珀一般的存在,经得起时光通体照射。非如此不可,方能排毒、脱险、涅槃,然后奔赴下一处人生。

最美不过是平凡。回到人民,回到美,这是《山河袈裟》给我最深的体会。人民不是别人,人民是你和我的同伴们和亲人们、是你和我的汇集。人民是什么?《山河袈裟》里,人民是酒后嚎啕大哭的老陆,是穷途末路之际大年三十聚在一起的兄弟,是唱黄梅小调的女子和她的女儿,是那些下岗工人、没钱回家的农民工,是抚养孩子的陪酒女,等等。凌晨3点的车厢里,人民是抱着孩子睡熟的母亲,是从“侬侬软语”的上海到“粗犷萧杀”的西北看外孙的阿姨,是行囊满满出门务工的汉子……而最美的无外乎我们都努力地在我们的“山河”里活着。活着的意志是我们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即使“一个母亲花了十年时间等待发疯的儿子苏醒过来,另一个母亲为了谋生将儿子藏在了见不得人的地方,在河南,一只猴子和它的恩人结为了兄弟,在黄河岸边,走投无路的我,也被从天而降的兄弟送出了危难之境。”都是为了活着,活着就拥有最美的东西。

珍惜相逢,在惜别的海岸到来之前。到底是四大海的海水多,还是无始生死以来为爱人离去所流的泪水多?释迦牟尼在恒河岸边给了我们答案。生活中不断有人到来和离开,下一个路口或许就有人同我们挥手。珍惜,是离别之前唯一能做的事。《长安陌上无穷树》里一个在医院做清洁工的小伙子,被一帮人围殴,他感到受了生平最大的欺侮,回到医院拿出两把刀,愤怒地想去寻仇。这时,一位同为清洁工的老妇人抱住了小伙子的大腿,拼命阻止他做傻事。任凭小伙子如何推搡、如何咒骂,老妇人就是不放松。看到这里,不禁“涌起一阵哽咽之感”,语言再次失去了效力。“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将两个之前并不亲切的人共同捆绑在了此时此地,并且亲若母子?”这种相逢的缘分估计也只能用珍惜来做后续了吧。现实里,我们是不是老妇人和“清洁工”的类似者,我想是肯定的,而我依然想用珍惜为我所经历的故事做续。

站直了,在谦卑地去经历。站直,是对遭遇的反抗,是对勇气和毅力的正信,是对生活最初的尊重,是对美好的珍爱,而这一切由心主宰,正如加措活佛的开悟:“你要成为怎样的人,你期待怎样的世界,一切由心决定。”